病毒传播机制与防控
病毒传播机制
(一)直接传播
病毒可直接从感染者传播至易感者,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 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通常直径较大,一般在1 - 5微米之间,由于重力作用,会在1 - 2米的距离内沉降,当易感者吸入这些带有病毒的飞沫时,就可能被感染,流感病毒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办公室等,容易通过飞沫在近距离接触的人之间传播。
- 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易感者与感染者直接的身体接触,比如握手、拥抱等,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进入人体,间接接触则是易感者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然后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从而导致感染,像诺如病毒,很容易通过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或口腔而传播。
(二)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病毒可以附着在气溶胶颗粒上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通常发生在特定环境下,例如在相对封闭、通风不良的空间中,感染者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干燥后,形成较小的颗粒(直径小于1微米),能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并随着空气流动扩散到较远的距离,一些呼吸道病毒,如新冠病毒,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尤其是在医疗机构的病房、候诊区等人员密集且通风不好的场所,增加了传播的风险。
(三)媒介传播
某些病毒需要借助媒介生物才能传播给人类,乙型脑炎病毒以蚊子为媒介,蚊子叮咬感染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动物(如猪)后,再叮咬人类,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登革热病毒也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当带有病毒的伊蚊吸食人血时,病毒随之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病毒防控措施
(一)个人防护措施
- 佩戴口罩:口罩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工具,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传播,其过滤层能够拦截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在进入人员密集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佩戴口罩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N95口罩则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更高,适用于高风险环境,如在疫情暴发期间的医院发热门诊等区域。
-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是去除手上病毒的有效方法,洗手时要注意清洗双手的各个部位,包括手心、手背、手指间和指甲缝等,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在没有流动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清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手会频繁接触各种物体表面,容易沾染病毒,通过洗手可以减少病毒通过手部接触口、鼻、眼等部位而进入体内的可能。
- 保持社交距离: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建议在1 - 2米以上,在公共场合,避免拥挤,减少不必要的聚集,这是因为大多数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距离有限,保持社交距离可以降低飞沫直接传播到自身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接触传播的机会。
-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稳定,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对免疫系统的修复和调节至关重要,减轻压力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环境卫生措施
- 通风换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室内,每天至少通风2 - 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减少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在公共场所,如办公室、教室、商场等,应加强通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通风良好。
- 消毒清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电梯按钮、扶手等进行定期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在疫情期间,增加消毒频次,能有效杀灭物体表面的病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性,注意垃圾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整洁,避免病毒滋生和传播。
(三)公共卫生措施
- 疫情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病毒传播的迹象,通过对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症状监测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分析,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这有助于尽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如在流感季节来临前,通过监测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 隔离与治疗感染者:一旦发现病毒感染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隔离的目的是防止感染者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对于不同类型的病毒传染病,隔离的方式和期限有所不同,对于新冠肺炎感染者,需要在医院或指定的隔离场所进行隔离治疗,直到符合出院标准,对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相应的隔离观察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 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当接触到相应病毒时,免疫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并清除病毒,从而避免发病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得麻疹的发病率大幅下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应用几乎使脊髓灰质炎在全球范围内被消除。
FAQs
问题1:戴口罩的时候,为什么有时候眼镜会起雾?
答:当我们戴口罩时,呼出的气息中含有水汽,水汽遇到相对较冷的眼镜镜片时,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眼镜起雾的原因,尤其是当我们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者在进行剧烈运动后呼吸急促时,呼出的水汽更多,眼镜更容易起雾,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选择佩戴有透气孔的口罩,或者在眼镜上涂抹一些防雾剂。
问题2:洗手的时候,用多少度的水温比较合适?
答:一般情况下,使用常温的自来水洗手就可以达到清洁的目的,水温过高可能会损伤皮肤,而且并不能更好地杀菌,在使用肥皂洗手时,适当的温水(大约30 - 40摄氏度)可以帮助肥皂更好地溶解和发挥清洁作用,但也不是必须用热水洗手,重点是要保证用肥皂认真搓洗双手各个部位足够的时间。
问题3:打了疫苗就一定不会感染病毒了吗?
答:打了疫苗并不等于绝对不会感染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降低感染的风险和减轻感染后的症状,疫苗的保护效果并不是100%的,可能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不够高或者维持时间不够长;病毒也可能会发生变异,导致疫苗对新变异的病毒株的保护效力下降,即使接种疫苗后感染了病毒,通常症状也会相对较轻,并且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